Olink多因子蛋白组学检测服务:技术创新与肺癌早筛应用解析

2025-05-11 点击数:0 分享至:



Olink技术基于邻位延伸分析(PEA),通过双抗体识别靶蛋白,将蛋白浓度转化为核酸扩增信号,实现fg/mL级高灵敏度、单次最多测5300+蛋白的高通量及仅需1μL血浆的低样本量检测,在疾病研究和药物开发中优势显著。以下结合肺癌早筛案例展开分析。


一、技术三大核心突破


1. 超高灵敏度与动态范围

传统质谱难以检测低丰度蛋白,Olink技术可覆盖fg/mL至μg/mL的宽浓度范围,适用于血浆等复杂样本。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症研究中,该技术可提前10年检测到GFAP、NEFL等标志物的浓度变化。


2. 灵活通量与多组学整合

提供从靶向(Target 48/96)到探索型(Explore 1536/3072/HT)的多样化Panel,覆盖多疾病通路。与代谢组学、单细胞测序联用时,可深入解析疾病机制,如特应性皮炎中成纤维细胞与炎症蛋白的互作网络。


3. 严格质控与全球化服务

通过内外部多重质控确保数据可靠性,中国序祯达生物等服务商通过铂金认证,支持跨国临床样本分析。


二、肺癌早筛模型:从构建到验证


背景:突破传统筛查局限

-肺癌致死率高且早期诊断困难,低剂量CT假阳性率较高。利物浦大学团队利用Olink Explore 3072平台,对超1.15万例样本开展前瞻性研究,构建血浆蛋白组早筛模型。


研究设计

- 队列:训练队列来自LLP(包含肺癌患者及对照的诊断前1-5年样本),验证队列采用UK Biobank数据(392例肺癌患者+5500例对照)。


- 技术路线:结合Explore 3072(检测2926种蛋白)与Target 96 Panel验证,运用机器学习筛选标志物。


关键成果

-标志物挖掘:在诊断前1-3年和3-5年分别发现240/270个差异蛋白,其中117个重叠蛋白富集于免疫和代谢通路。


-模型性能:LLP队列中,1-3年预测AUC达0.76-0.90,1-5年AUC为0.73-0.83;UK Biobank验证显示模型特异性强(AUC=0.7),对其他癌症无显著预测能力。


-临床价值:可提前5年预警风险,短期模型以免疫蛋白为主,长期模型关联慢性炎症通路,揭示不同阶段发病机制。


技术优势凸显

- 检测到传统方法难以捕获的低丰度蛋白(如CCL13);


- 多平台数据一致性确保标志物可靠性;


- 万人级队列验证,适用于大规模临床研究。


Olink以技术创新突破蛋白组学瓶颈,从肺癌早筛延伸至慢性病研究,推动精准医学发展。未来,随着多组学深度融合,其有望成为疾病防控的核心工具。